美國奧運正式賽程,首戰地主中國。
這場內容讓人意想不到的比賽,也有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開始,中國大陸以姚明的一記3分球開張。
比賽初段,美國隊或許還停留在中國隊過去後場連過半場都相當困難的印象,雖然採取嚴密的人盯人,卻並沒有馬上開展全場包夾,或許也是忌憚中國大陸有3支7呎以上的高塔,要破全場包夾是有本錢的。
而事實上,比過往進步很多的大陸後場,也挺住了美國隊引以為傲的壓迫防守,孫悅的表現尤其令人驚豔。在能夠將比賽帶入半場組織,中國隊的SG/SF兩位置,同樣具備不俗的高度,在第一節展現了驚人的3分命中率,陳江華也有幾次漂亮突破Kobe窒息防守的表現。靠著3分神準與籃板的鞏固,中國隊一度在第一節還暫時領先美國隊,第一節打完也只落後4分,甚至比賽進入第二節前段,中國隊都還是持續與美國隊進行拉鋸,這是與賽前大部份預測賽事將一面倒的情況相差甚遠的。
可以這麼說,當中國隊與美國隊能糾纏一節半,中國隊就已經算是成功了。
不過第二節半後,兩隊之間某些致命的差距還是不免顯現。中國隊說起來『成也3分、敗也3分』,雖然前面一節半,靠著孫悅、朱芳雨…等亮眼的3分外線纏住分數,可是當體力下滑影響準星,以及替補與先發準頭相差不小的情況下,中國隊仍堅持以3分線作為主要的戰術,那麼不進的3分球->大比例的長籃板,中國隊的長人籃板優勢不再,更直接成為美國隊發動快攻與Early Offense最肥沃的土壤。
第二節後半決定性的被拉開,就是在中國隊3分外線失準,加上替補後衛戰力差距,頻頻被美國隊阻斷造成失誤。當中國隊無法把美國隊限制在半場,必須與對方展開1 vs 1或者全場追逐,運動力/速度/對抗性…等體能條件上的顯著差距,就化為一次又一次的灌籃轟炸,美國隊靠著長籃板與對方失誤所發動的快攻,就這樣將比數拉到再無懸念的地步。
整個第三節,甚至到第四節中段,也都維持這樣的局面。從第四節後半段,姚明的下場後攻勢丕變,或許可以推測,中國隊不斷投射3分,恐怕也是為了拉開讓姚明發揮的空間,並且利用姚明於籃板的主宰力。當姚明下場後,原本打的相當糟糕的另兩外中國長人王治郅,以及易建聯,得以在3分線內靠著擋拆、或者本身的機動力跑位,反而有較多的貢獻,當然這與當時美國隊的陣容比較矮小、防守侵略性較低有關,但其實也可以從中一窺,中國隊似乎還沒有辦法好好的將三大長人做出妥善的平衡運用,尤其是面對美國這樣一支,於防守端輪轉跟盯人速度、對性性堪稱全球之冠的隊伍。這似乎也一如火箭隊裡,姚明總是與苦工型PF搭配會產生最佳效果的情況。
但無論如何,中國隊從打完一節半就贏得了面子,最終負分31分,也已經是歷來輸給美國男籃最小的一次。在央視轉播途中介紹的,中國男籃國際賽10大重要比賽,這場過後想必排名會有大轉換 (今日對西班牙之戰更拉鋸,甚至一度勝卷在握的好表現,應該也同樣能列入10大)。
姚明在這場比賽中實在辛苦了,拿下了13分、10籃板的Double-Double表現,而他本身的貢獻遠超於此,包括內線防守施加壓力、不斷的掩護擋人,甚至連回防他也常常跑在第一個。可惜的是,一則他本身的狀況並未恢復十成,影響了他在進攻端的牽制力;二者他的隊友,實在與他的Level有差、給予的協助太小,讓這場比賽的內容,無法再與美國隊更靠近一點。
綜觀中國隊的問題,個人觀察到的有幾個:
(1)後場還是有很明顯的差距:除了孫悅跟劉煒,其他人可能還停留在過半場都困難的情況。陳江華的速度與切入破壞能力十足,可是他的組織與分球觀念實在還有待加強,過半場遇到包夾也缺乏處理的經驗。後場雖然比過往有了長足的進步,卻仍然難與姚明實力等量齊觀,姚明還是無法在太好的位置接到球,這讓狀況不在十成的他進攻端表現更加雪上加霜。而即便是孫、劉,也難以達到突破切入美國陣線的表現,3分線或許真的是缺乏運動力/對抗性的中國隊,沒辦法中的辦法。
(2)快攻處理太糟:這可以算是從後場延伸出來的問題。其實從第一節可以看到,當姚明(其實也包含其他中國隊員)還有充沛體力時,在美國隊想打中國隊半場防守陣勢也不簡單的情況下,身高並不會不如人的中國隊,是把防守籃板掌握的相當牢靠的,也因此其實提供了足夠的子彈讓中國隊發動如美國隊般的快速反擊。可是效果實在是奇差無比,不是傳導到中途不知道傳到哪去,就是Finish欠佳會放槍,再不然就是被干擾卻連犯規都要不到,手邊有檔案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一節,倘若中國隊能有歐洲球隊處理快攻的能力,加上該節的3分線,美國隊是有相當大的機會第一節打完反落後個5分的。這點中國隊實在需要好好加強,預料對於安哥拉中國大陸也將有明顯的籃板優勢,就看快攻執行率能不能有效提高了。
(3)PF的隱形:兩位前/現任NBA球員的王治郅/易建聯,分別在不同時間,搭配姚明鞏固禁區但是很明顯的。他們不管在籃板、防守,甚至是進攻端,都不能給予姚明多少適時的支援,這或許真的是彼此的排擠效應。王治郅的單打講求腳步跟戰術配合,易建聯則需要跑動,但這都會因為姚明長處於禁區,並且吸引眾多防守者圍繞而難以取得空間,2人被迫拉到外圍作進攻。原本2人都具備有中長外線能力,尚可持續配合,但是偏偏在這場2人都沒外線可言,以致於進攻效果不佳,更因為拉到外圍,連帶的無法提供太多籃板支援。但是當姚明下場,2人可以照自己喜歡的打法進攻,貢獻又出來了。
或許多搭配一些高低位配合的戰術,以及像俄羅斯那般禁區內鋒線掩護、空切、短傳的方式,可以消減彼此的排擠效應,讓高塔長人的優勢更加發揮。但或許也該更正視,在NBA中對於小球打法相當忌憚的姚明,而剛好遇到的這支美國隊, 卻擁有可能比NBA中所有小球球隊還小的陣容,快速的輪轉與繞前,正是造成姚明困擾最有效的防守法,勢必無法讓姚有太多下球後處理球的機會,更別說與禁區型隊友人擠人,作戰術配合。那麼問題就只有:繼續以姚為主/放棄王、易的偏好打法,或者是把姚放下去,改讓王/易多打配合。而結論難以讓人捨前逐後呀!
不過這是在體力充沛的情況下的考量。當下半場姚明體力消耗的那麼嚴重時,中國隊也許就不該再那麼堅持以姚為中心Inside-Out;或者姚上中掩護、然後結果都是後場投3分的戰術;或者放任陳江華在此時切入自幹。把姚拉到3分線上吸引防守(這仍是他外線投射距離),王/易、甚至是SF往內空切走位;或者多使用陳江華搭配王/易的跟進,都會比場上所呈現的3分線屢投不進,馬上轉化成為快速反擊輕鬆的灌籃轟炸2分入帳要好上太多(這場美國隊恐怕有一半以上的分數是灌進去的,據K教練表示,這是因為懼怕被蓋火鍋,這話多半帶有恭維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隊(不只姚明)這場確實蓋了美國隊許多火鍋。)
無論如何,中國隊雖然敗北,也仍舊是雖敗猶榮。當然,或許在可見的未來幾年內,此刻已經是中國隊戰力最強的一刻;王治郅也已經是屆退之年的老將,可能是中國10幾、20年才會出現一位天縱英才的姚明,更也宣布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參賽奧運。看看中國隊有沒有姚明戰力的差異之大(尤其是第2場對西班牙更為顯著,姚犯滿拉鋸的戰局就失衡,中國禁區整個被Pau Gasol打爆),簡直是兩支不同的球隊,我想沒有人會懷疑姚明缺陣,對中國隊整體實力的影響。但整體而論,中國隊的團隊戰力是在往上升的,後場的抗壓性,已然擺脫過往時常被譏評為對上世界強權,就難以過半場的窘境;三分外線的提升,以及半場防守的強度,更是在接連對陣本屆奧運奪金兩大熱門美國、西班牙後,獲得常態性、而非曇花一現的肯定。
往後數年,或許中國隊會因為姚明缺陣而於世界籃壇的戰力再度下滑,不過只要整體水平持續如本屆一樣,往正確的方向提升,尤其是身體強度的增加,也許在黃種人先天的體能侷限下,中國仍永遠打不出美國般華麗迫人的球風,但往歐陸強權模式經營發展,還是很有機會再次提升,超越現今的籃球成就。
美國隊第二戰,則是本組最不被看好的安哥拉。基本上除了最後第四節美國練兵練很大,主將養精蓄銳養很兇而被追分之外(終場僅輸21分),整場比賽是沒有什麼懸念的,主因在於安哥拉建隊的球風,實則就如熱身賽時的加拿大一樣,幾乎都是走美式路線。雖然在對抗性與速度上,可能較中國離美國還近上一籌,但是還是與美國有段差距;而基本上,全世界沒有一支球隊,如果照著美式球風跟美國隊打會有勝算。美國男籃的陣容,所能提供的速度跟體能,可以保證在每一個貫徹美式球風的點上與世界其他隊伍相比,都能取得一定幅度的領先。而安哥拉又沒有像中國那般取得優勢的禁區高度,自然而然只有一路處於追趕挨打的局面。
不過這支安哥拉隊,與中國同樣都是值得敬佩的球隊。中國讓我們看到黃種人的能耐;安哥拉則是看到了缺乏身高的情況下,靠拼勁、鬥志能博得的尊敬,這些都是我們同屬黃種、同樣缺乏足夠身高的中華隊,值得借鏡效法的球隊。事實上在92年夢幻一隊出征時,由於Barkley而大紅的安哥拉隊,當年可是慘輸給夢一多達68分,雖然今場仍不免有美國練兵的情況在,但無可否認安哥拉將兩隊差距迅速拉近、而且全場絕不懼戰的事實。光是這一點,我們真的該給這支非洲勁旅,多一些鼓勵與掌聲。
回談美國隊這兩場的表現。基本上這兩支球隊一般被視為這組較弱的兩隊,而且之於美國都各自有致命的缺陷;中國太慢對抗性較弱,安哥拉則是此次奧運僅有連高度還不如美國的球隊。由於各自有能致命的罩門,這兩支球隊對於美國『防守壓迫、快速反擊』的打法,都沒能有太大的招架之力,而能讓美國依照自己喜歡的節奏與打法徹底發揮。
當美國隊能盡興的打出期盼風格時,小皇帝LBJ無疑會是美國隊最重要、最可怕的球員。他同時具備防守壓迫、爭搶籃板、長傳、帶球、乃至靠著誇張體能條件(同時擁有速度、爆發力、對抗性、高度)親自突破進攻的能力。簡單說,只要美國能打出『防守壓迫、快速反擊』的預設球風,LBJ在每個環節的都擁有最TOP等級的能力,自然會是表現最搶眼的球星。除了小皇帝之外,擁有最佳全場視野的Kidd、以及可能是全隊速度最快,對抗性、彈性同樣上乘的Wade,都會是在這樣球風底下,最能揮灑而獲得優異表現的球員。這些的確都反映在他們這兩場的表現
其他值得注意的球員方面:Kobe在奧運正賽中,雖然仍舊維持他可怕的侵略防守強度,但接連兩場手感都相當冰冷,尤其是3分球累積1/15,折損了不少星光。不過美國真正的強敵才正要襲來,挑戰都在後頭 Kobe也許在『防守壓迫、快速反擊』球風底下,未顯較LBJ跟Wade突出。但若與對手多糾纏於半場,身為全隊最多進攻手段、最豐富經驗的Kobe,勢必會是關鍵武器。能不能趕快做好手感調整,將攸關美國對戰歐陸強權、阿根廷時的競爭力。禁區方面,這兩場則分別由Bosh與D.Howard取得較好表現;D.Howard的高度、彈性、對抗性,在面對安哥拉時,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可以說是從熱身賽以來,獲得最多主攻機會的一場。但相對地,在面對中國時 D.Howard受到姚明嚴重的牽制,反而讓相對速度優勢更大的Bosh取得較好表現;跟進搶奪籃板積極,幾次靠著速度繞前斷球的防守也相當成功;Bosh從熱身賽以來一直找不太到定位的問題,已然隨著比賽累積,慢慢漸入佳境,這對接著要陸續碰上真正勁敵,禁區人手匱乏的美國隊來說,無疑是件天大的好消息。
雖然這兩戰,美國仍都展現強勢贏球的成績,但我們仍能看出美國的隱憂之處,尤其對中國的比賽,雖然快攻反擊摧枯拉朽,但一落入半場陣地戰,美國的得分卻仍寥寥可數,有者也多半是靠個人體能打機遇戰的成功率。中國的半場防守比之歐洲,阿根廷諸強或許還稍嫌生疏,卻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面對希臘雙衛V-Span與Papaloukas;西班牙雙衛Navarro、Calderon,或許還要再加上天才少年Rubio;以及漸入佳境的阿根廷Manu,甚至再逢歐洲之王、熱身賽明顯留手的立陶宛Jasikevicius,只要後場挺住美國隊的壓迫,再加上較高大的禁區、更嚴密的半場防守,美國隊面對這幾支勁旅,都還須步步為營,小心翻船的危機。而決勝的關鍵焦點,就端看美國的致命武器『壓迫防守』能收到多少成效?還能提升壓迫到什麼程度?這一點上的結果如何,對於美國隊與對手的表現、對戰局勝負的影響,可以用『一翻兩瞪眼』來形容,肯定是最重要的殺戮戰場。
說到這裡,容許我打個岔,呢喃幾句男籃首戰2天後,觀察一些網路言論的感想。誠然如以澳洲隊熱身賽與美國隊僅有11分差距,來論斷美國對上西班牙、希臘等半場更強大的球隊,鐵定會死的很慘,這種言論太過武斷而不切實際。但看到更多不以戰術、隊形層面討論,單單以球隊勝負遞移律來預測對戰局面的網友,只能看的更加無言。
或許這是對於美國隊被某些朋友看的太扁的反動。當中國於第二戰打的西班牙一路落後,最後逼入OT之後,因而出現許多反推那麼『美國將輕取西班牙』的聲音。 但這樣的比較法同樣也是相當不理性的。
若能以此類推,首兩天打完,中西打的難捨難分,美國大勝中國31分、勝安哥拉21分,西勝希15分,希又勝德23分,我們是不是可以排出美>安>西>中>希>德的詭異結論?這樣如外界對歐洲強隊實力的認可、德國中國誰進八強話題,豈不都成了不值一提、與現實差距甚遠的討論?但真的會打成如上述局面嗎?
當我們過去幾年在NBA不斷目睹隊形問題所產生的微妙相生相剋;前年例行賽龍頭小牛受制於天敵勇士,止步於第一輪。但勇士隨即被爵士以4:1輕鬆淘汰,你問爵士是否能更壓倒性擊敗小牛?我想沒有一個爵士迷有這股自信。同樣地,擁有姚明的火箭隊,過往幾年並不特別懼怕人見人怕的馬刺、小牛,偏偏對於打小球的太陽、勇士,總是找不太到對抗的頭緒。已經有過這麼多先例,還會將球隊間的勝負,簡化為A>B、B>C,所以A>C的遞移律,實在是有些令人難以理解。
或者我們將討論拉回戰場。擁有姚明、PG相對較弱的中國隊,是不是讓你想起過去幾年T-Mac受傷時的火箭隊?而美國隊雖然外線頗有不如,但陣容、高度、極速的快節奏打法,具皆朝著小球的建軍思維走;相反地,西班牙並未具備將中國隊的後場逼到如此窘境的能力,也不屬於高速度、快節奏的球風,反而讓姚明於半場的影響力更形強大。如此想來,或許就較能理解為什麼中國會被美國取得大捷,卻在面對外界評價能與美國爭一時千秋的西班牙時,可以打到難分難捨,純然是隊形問題使然。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中國與西班牙形成激戰,在許多評論者的眼中,仍是美國強大的勁敵。別的不提,光論昨日中國隊能對西班牙造成重壓的關鍵因素:夠神準的3分球,以及頂級C於攻守兩端的牽制力,這兩點都是熱身賽至今看來,美國隊不甚擅長的部份。(D.Howard或許有趨近姚明的影響力,可是畢竟他不是現階段美國隊主打的進攻點)
那麼能夠將中西之戰的戰情,類推到美西之戰嗎?中國賴以拉鋸的武器,現今看來美國並沒有呀,也怎能將全部混為一談?(當然同理也並不能說美國就嚐不到甜頭,美國或許可以拿出別的更好的武器,這裡只是想凸顯『無法類比』戰況的議題。)
真正最後兩強相爭的情景,我們還是留待正式交鋒那天方可知曉。至於在此之前,有理的評論都值得閱讀、品嚐,只是把話說滿於任何一端,個人覺得都不是值得推薦鼓勵的作法。
最後,仍要為爵士雙煞這兩場的表現做個整理:
Deron的表現持續平穩。雖然第一場出戰中國,在上半場有危機時,美國採取一向更強調單兵突破的打法,而使得控球後衛較無用武之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CP3身上),但是Deron仍舊展現了傑出的防守,並也因此先於CP3替補上場。到了下半節,當比數有段安全差距時,Deron也隨之有了明顯提升的表現,尤其數次挑戰姚明鎮守的禁區,令人血脈賁張。雖然帳面上在助攻部份遜色於CP3,可是實際上的存在感是比之CP3還強烈的。
第二場的壓力反倒比第一場小,因此K教練的調度也跟著靈活許多。對Deron比較特別的是,從熱身賽以來首次與他的老爸Kidd同時上場,而即便是與Kidd同場,Deron仍擔任領防、主要盯人的工作,可見K教練真的對他的防守投以頗大的信賴。
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了單獨控球、以及與CP3同時上場的其他2種角色,在同樣的防守貢獻下,則扮演進攻端更為吃重的角色。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與CP3搭檔雙控的情況與角色,似乎有些轉變。隨著比賽的累積,兩人同時上場時CP3交給Deron發動攻勢的比例越來越大,反而CP3越往SG的角色走,這點改變是否會持續?又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繼續關注。
也因為Deron同時演繹完共3種他與隊中PG搭配的情況,讓他本日的上場時間成為全隊最多的22分鐘。雖然大半時間他的PG替補順序還是在CP3之後,身為爵士球迷仍然相當欣慰於K教練給予Deron的重視。
一般而言,許多評論也都認為 Deron會是美國隊遭遇歐陸、阿根廷…等強權時,會在PG的位置受到更多的重用。是否如此,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較於Deron的一路順遂、甚至是逐漸攀升,Boozer就顯得悽慘異常。
第一場對中國還算是中規中矩,防守上甚至有幾度積極繞前搶斷,進攻上檔拆掩護見成效。只不過個子矮往往只能討犯規而無法直接得手,但至少還算過的去。
但是第二場比賽對安哥拉,Boozer的表現卻讓他成為網路上的笑柄。美國隊保護D.Howard與Bosh的意味很濃厚,即便美國隊輕鬆打、拉開比數,Boozer仍舊是以並非他擅長的C位置上場。而或許也由於比賽沒有懸念,定位該為苦工的他,居然在幾波進攻中,成為傳球者最後妙傳的對象;也許就是這突如其來,在進攻端的被重用,反而讓他無所適從,幾次放球都短,與隊友幾次傳球的搭配結果也都不理想。進攻端的迷惘,也明顯反映在他防守端的成果上,安哥拉身高雖然不高,但是遇到Boozer仍是不顯下風、照樣單打,外圍安哥拉的切入突破其實也頗見水準。本來防守就非強項的Boozer,從進攻端的迷失開始,最終演變成防守通通失據,的確需要為第四節安哥拉的追分負起最大責任。
不過,即便他的確表現不佳,加諸於他身上的批評實在仍讓人不忍卒睹。從季後賽開始低迷的Boozer,加上奧運期間表現欠佳的擴大,演變成現在對他的批評,甚至已經達了『不管是什麼情況,總之Boozer要負責』的局面。昨日比賽幾次與隊友搭檔的失誤,其實以一般的眼光而論,責任是要歸屬於傳球過頭的隊友身上;但這些隊友在這段日子都有較優異的表現,輿論也因此演變成全部算在表現不佳的Boozer頭上的局面 。
雖然早在第一篇文章,就預告了Boozer肯定會成為奧運期間,被酸的最慘的幾位球員之ㄧ,只是情況之嚴重仍大出我所預料之外,也依舊沒有多少對於他主因是被擺在不適合位置(C)的同理之聲。雖然身為一個爵士迷,絕對比他人更不時有對Boozer『狠鐵不成鋼』之感,只是當局面變成現在這種景況,反倒讓我同情起他,畢竟他也是為了國家榮譽而銜命出征,不計個人毀譽,完全配合教練團指示使用,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呀。
我想多少也跟打法看似強壯卻因Undersize實顯陰柔不討喜有關吧!同樣被封蓋,相較於魔獸D.Howard被中國隊狠狠的硬是被搧了至少4個乾淨的大鍋,甚至Boozer還能討到犯規,但當他擁有看似厚實的身軀卻選擇向後拉竿放球,他就註定惹人嫌了,不論結果如何…..
- Aug 16 Sat 2008 17:07
美國奧運男籃代表隊奧運正賽(1)&(2) V.S 中國&安哥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