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比賽,包含熱身賽與奧運正賽,如果可以負荷,希望能做到每場都留下一些紀錄。

這場比賽是美國奧運男籃,或者人稱夢八的代表隊,邁向奧運金牌之路的第一場鍊金石。與去年的美錦賽不同的人馬,的確是打出了許多值得觀察的點,在此我以條列式的方式做一下整理與陳述。

1. LBJ的缺陣:

可以說是去年美錦賽表現最突出的小皇帝,儼然成為夢八最重要的攻堅武器,甚至由於他的身高、身材,在這次的夢八,他還有Cover大前鋒位置的定位在。在與靶子隊對練遭遇Durant時受了傷所造成的缺陣,對於球隊的影響力,因此相當相當的巨大。

首先直接受到影響就是 Kidd。這場表現Kidd仍然中規中矩,詮釋了打防守反擊球風下,美國隊最佳先發PG人選的角色。但是LBJ的缺陣,直接影響到整個球風的順暢,在這場比賽中扮演替代LBJ角色的,是在不動Kobe的情況下,等於把Wade拉到先發SF的位置。Wade在這場比賽想要證明自己狀況回復的企圖心很強,但是始終與LBJ跟Kidd搭配的默契相比,仍有待磨合。另方面,也包含了在先天體能條件(彈性/身高)上,Wade與LBJ的因素。

在美錦賽美國隊最致命的武器,就是抓下防守籃板或者是一次成功防守迫使失誤後的快速反擊,最前線的兩個前鋒Melo、LBJ雙箭頭衝刺,Kidd則是發動攻勢的起點。LBJ的缺陣,一則讓美國隊喪失了一個在高度、彈性、對抗性上都與Kidd連線最佳的人選,而LBJ的運動能力+居中策應能力+合作默契,還可促成在快攻時與Melo聯手最佳的小組搭配。

少了LBJ,不管是Kidd與Melo、或者與Wade連線,一個速度稍慢,一個高度有差,由Kidd一氣呵成發動的快攻成功率實在低了很多、很多。多次快攻被加拿大及時干擾,但其實如果跑在前端的箭頭是LBJ,好幾球我想都會是一波成功快攻,甚至是一次Show Time!這也可以從Kidd居然0助攻略窺,LBJ這可以說幾乎是與Kidd在美國現有球風下,搭配有如天作之合的球員缺陣,到底對於Kidd效率的發揮,甚至與Melo組成雙箭頭的相輔相成,還有美國隊主打球風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LBJ缺陣的影響不僅如此,更大幅度影響了教練團的正常調度。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LBJ原本打的角色,像是與Melo於場上同打3號、4號位置,彼此隨時互換角色對這兩位03梯雙星來說,是絕對不成問題的。但是LBJ缺陣,直接影響的就是,要把原本比較該打3號位置的Prince拉上來打4號,否則在Boozer被定位為以防萬一的中鋒角色時,Melo會變成隊中唯一能扛4號位的球員。雖然Prince在美錦賽也打到4號過,但是像這場幾乎固定為4號位替補的角色是沒有的。而LBJ缺陣 Prince拉到4號位,所起的連帶效應,就是1~3號位置的微妙操作,Kobe、Redd、Wade,必要時都得打到3號位。Kobe跟Redd,在美錦賽共同分享SG位置,印象中幾乎是沒有同時上場過,在對加拿大一役也出現了;Deron也同樣被牽動,打的角色像是複雜的工具人,與CP3首次的05梯雙驕雙控同時上場,雖然算是共同分擔PG、SG的角色,但是較多時候Deron的任務是傾向SG的,包括在隊中扮演防守鎖,還有積極進攻取分、製造犯規。

LBJ缺陣的影響,就是有這麼大的全面性。說他與Melo是整個美國隊最不可以受傷的球員也不為過,即便是缺乏禁區,以致於D.Howard的重要性如此巨大,但好歹他也有兩個備胎,缺個一場還可以撐一下,但是LBJ跟Melo的缺陣,象徵的美國隊的主流球風沒辦法被有效貫徹,並且還會連帶牽連到整個球隊形成不正常(或者該用比較不帶負面意涵的:非常態)的調度。若是LBJ在陣,美國隊尚能寄望在前鋒線上的對抗,以彌補整體禁區身高的不足,但當1~3號位置球員都得準備好位置往上打,代表的就是美國隊陣容在身高上將陷入全面的劣勢困境。

LBJ沒上,對加拿大一度擺出C:Boozer,PF:Prince,SF:Redd(但其實防守端是Deron在扛…Orz),SG:Deron,PG:CP3,比NBA中著名不管籃板的小球代表---勇士隊,還有前幾年的太陽隊都還矮小的陣容。或許打打球風還是比較像美國的加拿大OK,對到身材高大、傳導流暢的歐洲隊伍以及阿根廷,那恐怕會是難以想像的苦戰。

2. 05梯控衛雙驕的首次合作:

05梯於近來聯盟掀起『控衛風正夯』的兩位瑜亮,Deron與CP3,其實早前已有在明星週同隊的經驗,但出乎意料的,在多方關注誰會成為Kidd隊長後的第一替補PG時,雙驕居然在這場熱身賽中,促成了值得紀念的首次合作。

其實兩人剛開始合作上場,還是明顯看的出仍有待磨合,畢竟在母隊都是無可動搖、掌控大局的PG指揮塔,首次搭檔成為雙控衛態勢,在跑位、還有分享球的部份,剛開始時都可以看到兩人不時的有所遲滯,甚至撞位。

不過這兩位註定成為未來10年NBA津津樂道話題的宿敵,不僅是本身實力雄厚,對於對方也有深切的了解,搭配很快就漸入佳境。

大體上多半的時候,Deron同時扮演SG的任務,權充雙能衛的角色,包括負責防守對方主要持球員,這也是身為一個爵士球迷希望他更能磨練的部份。事實上他在防守方面做的相當好,卻是比較少人關注的部份,但印象所及,除非拉開的外線,一對一想單打Deron是沒有成功的例子。在這場比賽他成功之處在於,即便有被恍開之虞,他仍能貼身緊追不捨讓對手無法完全擺脫,然後在對方上籃一刻,靠自己厚實的身軀稍作碰撞干擾,或者控制對方出手的空間,達到成功防守。Deron的防守不僅如此,當美國隊採取2-3區域聯防時,Deron甚至多半時間是沉底負責對手的鋒線,雖然身高不如,但他仍然靠著厚實的身軀能阻擋對手鋒線的衝擊。

在這個防守角色的定位方面,不管是充當後場最積極的盯人防守員,或者是區防時守到比他原本位置高上至少2級的球員,我是對於K教練的安排與信任感到驚訝的。

拉回來談他與CP3在進攻上的搭配,用『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合理分工』,應該是最合理的註解。兩個人同樣都有良好的『投、切、傳』三脅功力,則是漂亮配合的基礎,也讓兩人搭配起來不致於綁手綁腳,該自己來不客氣,但該傳球也都不會貪功躁進。

大體上而言,任務的分工是這樣的:基本上CP3在雙控衛中,扮演第一PG的角色,大多由他從後場帶球,這方面我想是考量CP3較快的速度,以及較刁鑽的球風,期望能讓CP3伺機發動Early Offense。而這時候 Deron則是跑位等球,或者幫忙掩護,不過如果第一時間過了半場沒有良好的機會,在國際賽裡,CP3的打法會受限於較小的三分線範圍,以及區域防守較難以切入發動攻擊,如果又傳不出妙傳(如Alley-oop),這時候較多會轉移給45度角的Deron控球,而藉由Deron可說是一絕的重心變換運球能力,以及厚實身軀發動後就難以阻止的壓肩動作,執行切傳。Deron在半場的切傳破壞力是驚人的,他成為全隊罰球最多的球員,而且自己執行的2分攻勢命中率是百分百,由他執行的切傳,透過CP3在外成為良好的策應點,也讓半場球的流動順暢的賞心悅目。

本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球,就是Deron從右邊底線切入後,外傳到左邊45度角的CP3,Deron順勢在底線掩護檔人,CP3幾乎不停球地就傳往左邊底線的Redd,一顆漂亮的三分球!

整個攻勢順暢,合理,而且就只在那麼一瞬間發生。

這方面也不得不稱讚,CP3的確是個鬥心很強的球員,能夠讓他的傳導策應影響力提高一個層次的原因,也在於原本在長程外線較被人詬病的他,這次是的確有備而來的。其實這點我是一點都不意外,在之前幫Hoop撰寫兩位球員時,就深知其實在大學時代的CP3,三分能力是不錯的,只是有待高一個層級比賽強度的適應罷了。上次入選美國隊時,CP3的外線就是被廣為抨擊的一點,但在這首場熱身賽,他投出了2/2的三分命中率。一球Deron同樣切底線外傳給45度角CP3的球,在雖然對方放他一步、但其實已經對到的情況下,CP3毫不猶豫的選擇自己出手,並且命中,相信他的確是針對自己上次的罩門,作了一番苦心提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他的防守上,上次參加國家隊CP3被高大厚實的歐洲後衛打慘了,這次他的身材明顯壯碩了甚多,並且似乎想以更積極的手部干擾與壓迫,讓對方光是下球、遑論運球變的相當困難,從而守住對方攻勢,這的確會是個彌補身材身高差距的良策,只是仍要看看對到未來更強的對手時,這樣的防守是否會造成犯規過快過多的麻煩)

反倒是原本被認為3 PG中外線最佳的Deron,這場3分出手沒半顆命中,也引起小小討論,不過我卻毫不擔心他這點。3球中一球是時間快到了離三分線還一大步CP3丟給他處理的球;另一球則是他很少在爵士隊如此出手,快攻中CP3傳給右側45度角的Deron第一時間出手;記得第三球也是被壓迫到0角度匆忙的底線三分,三球其實都不是空檔,甚至是不得不出手的時機。未來,在有消息傳出Deron已經被賦予得同時準備擔任替補SG任務後,定位更加清晰,相信Deron會更加強他在外線上所需要負責的火力奧援任務。

兩人的搭配,除了進攻端展現的快速默契磨合外,更值得推薦的是,在我眼中看來比進攻默契更為融洽的小組防守配合。印象所及,至少CP3有兩次抄截,Deron則有一次抄球、一次火鍋,製造了美國隊快速反擊的機會下,Deron跟CP3總能有一人斷完球後頭也不回的快速推進,一人則去攔下這個球在後接應,瞬間的完成快攻任務。好像兩人演練過成千上百次的小組防守搭配般流暢,我實在是驚訝於兩人防守端的化學效應,相輔相成。

雖然兩人首次搭配就已如此令人驚艷,但是否能成為常態,還是要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雙PG的首次搭配,固然是很多觀眾認為第一場熱身賽中最精采的部份,也的確 在這場比賽中,由雙PG搭配主導的攻勢,是比起少了LBJ的先發還流暢,也是拉開分數的主要階段,甚至在CP3的Alley-Oop、Deron的切傳、雙衛與Redd的連線,還有雙衛自己精采基本動作展現的情況下,成為本場比賽最為美妙的時段,不過畢竟這是在『對手是加拿大』、以及LBJ缺陣導致調度不正常的情況下。當LBJ歸隊,是否還有必要讓雙PG同時上場,反而卻壓縮到隊中眾多搖擺人的空間?而真正嚴峻的歐美強隊尚未碰頭,等待CP3的還有真正面對歐洲高大後衛的考驗,此時Deron也是否還足夠Cover到後場的幫忙防守?這樣的後場,甚至把前場考量進去,是不是讓高度過度居於劣勢?如果還是出現Boozer、Prince、Redd、Deron、CP3這樣的陣容,恐怕對到希臘、西班牙、俄羅斯、阿根廷…等矚目強敵,美國隊會從外而內,防守端處處放火…

K教練使用這兩個PG的真正意向,還有究竟是否真的能一直持續搭配下去?兩人灌注的進攻能量,是否能超越防守端的疑慮?都需要等到真正對到有高大後衛/禁區、重視團隊、球流轉順暢的對手時,才能獲得解答。

3. 禁區難以掩蓋的隱憂:

誠然美國隊在這場比賽仍佔有籃板優勢,但是一場贏了55分的比賽,籃板領先14顆是否足夠?更必要正視的是,加拿大的確有好幾球是以1搶3/4還得手。加拿大整體的身高未見特別突出,美國隊都不時有這樣的情況,那如果對到制空權可望大半盡失的歐洲勁旅時,美國隊要從哪裡生子彈?尤其對方同樣是訓練有素 掩護檔人甚至更為紮實的球隊,還要寄望能有不斷的成功防守快速反擊嗎?

籃板的問題還只是其一,禁區陣容的隱憂猶有甚者。控衛能力有限,球其實傳不到太禁區,切入攻勢也僅為零星,這樣禁區攻勢不算太多的加拿大隊,都已經搞到美國隊中,真正堪稱長人的兩位球星魔獸D.Howard、還有龍王Bosh,在合共上場的短短33分鐘內,累積7次犯規。所以賽前我對Boozer的憂慮想來將成真,他看來真的是只能硬著頭皮全程擔任第3中鋒。

而若要我說,我會明確的告訴你,這支美國奧運代表隊,比起打美錦賽時,實力、陣容上我認為是還要稍差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禁區球員上。量是一個問題,質同樣也是問題,在這支球隊裡,C的任務大概就是防守、苦工、戰術掩護,絕對不會是主攻的點,而在美錦賽時,好歹Chandler有極品防守,戰術配合、檔人掩護雖然時有時無,但至少7’1的身高,可以讓他靠Alley-oop就能有所進帳。Amare不能打更是損失,也許防守、籃板方面不算頂尖水準,但至少補防的威脅性,還有更重要的是,在Nash的長期配合磨練下,Amare是個身高還算OK,而且戰術素養優異的禁區球員。

反觀現在的美國奧運男籃隊,D.Howard還是同一位,但Bosh卻很明顯的還在狀況外,身材單薄,高度也沒特別突出,雖然的確很努力,但是他的籃板、苦工防守還沒有上場時間當時排末Chandler來的好、效率高。而龍王的比賽我看的比較少,不曉得是不是在暴龍隊裡主打in-out,好讓Bosh發揮他優秀的單打能力,而較少成為戰術配合的輔助角色,在這個讓他無法像在暴龍隊一樣,將一手良好進攻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美國隊中,Bosh在進攻端時,往往顯得像無頭蒼蠅,跑位會撞到自己人,單打也沒得到良好的機會,而檔拆方面的掩護、檔人與跟進,在第一場對加拿大並沒有比美錦時的的Chandler好到哪去,這點是讓我懷念起Amare的原因,至少他對於進攻戰術配合的造詣是水準以上的,有他在陣,美國隊大可以像美錦賽時一樣,第二套陣容安心的打著半場戰術配合,但如果不是靠著雙衛優秀的切傳策應配合,美國奧運男籃隊換上替補陣容時,恐怕照樣淪為拉開自幹為主,沒辦法有效透過戰術配合輕鬆取分。

有朋友自然會想到,不是有Boozer在陣?的確,身為K教練嫡傳子弟兵,並且在Jerry Sloan手下打球許久,Boozer在戰術配合方面的造詣,肯定是這屆大個子當中最好的一個。但是不曉得是真的受到轉打C的影響這麼嚴重,又或者有所刻意保留,Boozer在這場比賽運用於戰術執行方面也是少之又少,與好搭檔Deron的檔拆甚至只有區區一次看似要發動的配合而已(但那次配合,,以Deron墊步被吹走步收場,賽事中也不乏Deron想與隊友配合檔拆的鏡頭,但是幾乎都是以跟進時間不及時失敗收場)。相對於此二人戰術搭配的威力,賽事中使用的稀少簡直到了讓人不禁質疑『是要留著當必殺秘密武器嗎?』的程度。

個人認為,最相關的應該還是在於打到C位置的定位改變,而多少得封印他在PF位置上作為主攻者時的打法,更多時間留在禁區內待命。雖然不免可惜,卻似乎為了團隊也只能如此。事實上,Boozer也僅出手一次(禁區Deron給球後的低位單打,小拋投得分),更多時間,他的確是專注在於苦工抓籃板,還有禁區防守的任務上。籃板以他的上場時間來看,是全隊效率最高的球員,防守上雖然與半數以上屬於垃圾時間、對手給予壓力也較低有關,但至少我看在眼裡的防守態度與協防速度,是會讓人不禁想幹樵他在爵士隊都沒這麼賣力打的,及格以上程度(大概也跟體力攻守兩端調配,上場時間有關),8分鐘內2鍋,這樣的表現恐怕在爵士隊整個生涯都不用想看到Boozer有。防守端,至少在第一戰,他算是中規中矩的完成他的任務了。

但正因為Boozer由於人手不足,看起來打整個奧運期間,都將以第三C待命的身分出場。我可以大膽預言,Boozer肯定會成為之後飽受批評的球員佼佼者之一,從ptt爵士版帶有玩笑意味的評論開始,配合Boozer在今年季後賽不盡理想的表現,以及過去從騎士叛逃所引申出來的種種話題,『Boozer只是沒實力死娘砲』的運動經已成為網路上正夯的潮流,甚至已經漸漸脫離他真實的面貌。在原先就形成刻板的負面情況下,早在選擇這次男籃代表隊時,Boozer的入選就已經掀起不少爭議。當然,他不夠高、防守不夠好都是事實,可是卻也很少人反向去想,從NBA前三隊的禁區球員中(這樣的篩選標準,自然包含了數據、能力、名氣、年紀…等項目考量),扣除本身不想打、有傷、還有外國籍的球員,在刪去法之下,Boozer已經是沒辦法中最好的那個選擇了。在他之外的球員,Brand或許有這實力,但是大傷初癒;West季後賽表現壓過Boozer,可是需不需要考慮到對手不同的影響性?以及如果West也是叫來頂苦工C的,是否真比Boozer好?(個人看法,單打與防守West略佳,籃板跟戰術素養Boozer較好,但總歸是半斤八兩)。

不管實際如何,Boozer在未出征前,已經是帶著被質疑的眼光,而如果就定在替補C的位置上,一則非主攻,他的戰術配合與進攻能力的優勢將被大幅度壓縮;而防守本來就不是他所擅長,尤其是雖然他還是能以厚實身材卡位搶籃板,但單單對上加拿大,就已經可以窺見他在身高不足方面的限制,這種先天條件是難以用其他方式彌補的,當對上歐陸球隊/阿根廷時,遇到正統中鋒,低位能力良好、有身材跟對抗性的禁區時,他鐵定不會有太好的表現。這正是我說,可以預見之後Boozer可能會被批的很慘,甚至批到一無是處,質疑選他幹嘛。

不過,我還是會希望當球迷在批判之前,可以先繞個彎想想,某些角度而論,這樣的球員,甚至更值得稱讚。正因為球隊人手不足,他們較其他隊友,更適合打到別的位置去,所以才肩負起打原本不熟悉位置的任務,但這麼一來犧牲的可能就包含:(1)打原本位置可獲得的漂亮表現 (2)非原本位置所造成的瑕疵表現。前者失去光采與讚美,後者徒增批判與嘲諷,整體來說由於多所負責實而不華的工作,更往往受到輕視忽略,否則小王子不會仍受到那麼多質疑與否定。而在這次的奧運中,Boozer看來是當定這樣默默付出的角色;如果Deron也因為身材、身高、打法等考量,確定要分擔更多SG的工作,那我想同樣CP3的光芒與所受到的肯定,仍舊會因為打到適當的位置而更盛。畢竟,總不能反過來要求CP3擔負較多SG的工作吧!

那麼,爵士迷們,若自家的雙煞依舊受到低估或者不公允的批判,就也不需要太過於在意了。對我而言,我只希望Deron與Boozer能透過國際賽,多磨練一下各自在防守上的能力、累積經驗,然後在新賽季帶回隊上;奧運期間的表現,就靠阿爵自己透過眼睛去看了,相信他們仍會在數據之外,提供許多如爵士一貫低調簡樸不起眼的貢獻。

結論:整體來說,這場對加拿大的比賽,對美國隊而言,真正的參考價值是很有限的。加拿大組隊的風格與打法,其實偏向於美國隊的球風,尤其在後衛的部份更趨明顯,這並不是打慣美式風格的夢八成員所害怕的類型。

倒也不是說全然沒有價值。單單只是加拿大,就足以讓夢八身高不足、正牌禁區球員匱乏、人手位置不均的問題一一被突顯。不過再怎麼說,這支加拿大隊都無法在美國隊較弱的部份,形成真正的壓力與傷害、造成重大打擊,測試美國隊究竟遭遇到高大禁區、高大後場、團隊球風,過去幾年賴以打敗美國隊的隊形時,現在的陣容是否能有效的克制、進而取勝,這也是我認為參考價值有限的原因。

當然,這也同樣包含了LBJ欠場,美國隊真正調度的樣態與配合,也還未有展現在球迷觀眾面前,不只是對美國隊自己參考價值有限,對對手、對於球迷觀眾 同樣有限。

今晚出戰土耳其,LBJ將歸隊,相信我們將能進一步窺探美國隊真實的戰力全貌。不過若要說真正達到有參考價值,甚至有機會戰勝美國隊的熱身賽性質,我想恐怕還是要等到與歐陸傳統強權立陶宛,以及去年歐錦賽冠軍俄羅斯,這兩支同樣打進奧運的強隊交手,才能真正看出美國隊前進奧運奪金之路的機會究竟有多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mo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