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戰,對決立陶宛。

立陶宛是去年歐錦賽第三,更在04年預賽以4分差打敗過當時的美國夢幻隊,雖然不久後美國隊有討了回來,也僅僅只有8分差,無疑是支值得注意的強權。

但與昨天的土耳其相比,今天這場是另一種驚訝。

昨天第一節打的相當辛苦的美國隊,今天意外的在一開賽就全力防守,並修正前場防守太過於想抄截斷球所造成的防守失位,不斷的壓迫對方後場失誤快攻,而且更出乎意料的在這場主打D.Howard,不管是快攻、或是半場給球,D.Howard的攻勢似乎起了突如其來的效果,毫無招架之力。加上Kobe一掃上場命中率低迷,也頻頻得手,瞬間把比數拉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立陶宛陣中依舊由當年號稱『歐洲之王』,國際賽對美國表現甚佳、也打過NBA的名將Jasikevicius擔任PG,不知道是沒有做好準備迎接Kobe地獄式的防守,還是有所保留,又或者真的因為年齡退化那麼多,立陶宛的後場是第一節之所以幾乎潰不成軍的原因,比看土耳其比賽更讓我傻眼,過去那支強悍甚至粗野的立陶宛、歐洲強權的立陶宛,怎麼會打成這個樣子?

不過,隨著第一節後半3分線開始有所發揮,再加上轉變成為2-3區域聯防,立陶宛總算挽回他強權的一點面子。原本眼看第一節就決定勝負的比賽,在第二節開始下起3分雨(那幾波3分雨之後,逼的美國趕緊把大陸主播所稱,各位置防守最好的球員換上來),以及區域聯防奏效,一來一往,立陶宛漸漸追上比數,在第三節一度逼入10分差內(最少只差9分)。

體力還是出現分野,第三節後半美國隊再次逼緊了防守魄力,讓立陶宛的失誤又頻頻發生。關鍵的差異更在立陶宛自己身上,Jasikevicius為首的判斷讓我感到疑惑,原本拉近的比數,或許是太急,立陶宛居然多次出現帶球過半場後,隊友尚未站好位置,自己就一條龍殺進去的Early Offense,幾次放槍、失手,反而讓美國隊猶如打出拳擊賽中的反擊拳,直接接收對手自己打快的節奏反快攻,幾個回合下來,分數又拉到20分以上,美國隊的防守反擊越打越起勁,立陶宛反而好像洩了氣的皮球。到了第四節,雙PG維持住戰果,Deron更是大演個人秀,頻頻以優異的Crossover、重心轉換、假動作,把立陶宛的區防破的視若無物。當然或許立陶宛也有所鬆懈,不過看那些整個被恍開的防守的的確確還是存在,Deron在這節因此賺了很多分數與助攻,也協助美國隊繼續在這節拉開分差,36成為本次熱身賽至今最高勝分。

小結:

這場的MVP似乎是給了Wade。除了在防守反擊跑快攻上,靠優異的速度與積極斷球演出個人秀外,與雙PG出人意表的良好化學效應,個人認為是助長他效率提升的主因。以往他自行持球切入,往往很容易陷入區域防守的陷阱,但在雙PG屢屢以切入搗亂對手區域防守,並且良好的視野傳球外,再加上Wade個人也有質變,提升自己的國際賽3分命中率,在無球跑動方面也進步不少,讓他往往可以在大空檔情況下接到球,這時候有時候他是空手切,或者是防守者第一時間已經失位情況下的切入,都減輕了他所受到的防守阻礙,而讓他速度的優點能夠發揮到最好,空檔3分接應也能命中。與之前打國家隊,甚至是於熱火隊比起來,我認為這次Wade頗受好評的原因,除了他積極想貢獻,想證明傷勢已經痊癒外,更重要的是他也學會了如何成為團隊角色中的一員;無持球跑位的進步,也增加了切傳的次數,就如兩岸主播都曾提過的,CP3、Deron、Wade同時上場,往往是球隊球流動最佳的時候(一如之前Wade自己所說,他認為跟Kidd、CP3、Deron一起打球,能夠解放他的能力),透過幾次的彼此切傳調動對方的防守陣勢,是外線之外美國要破區域另一個好方法。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這樣的陣容身高實在很吃虧,這屆比賽還是屢屢得見的原因吧!

話說Wade雖然獲得這場MVP,不過我個人是會把他頒給Kobe。一開賽屢屢取分,並且持續做好切入扮演誘餌活絡全隊攻勢的策應重心。再加上這場真正能夠拉開領先、勝負底定的第一節、以及第三節後半,真正的肇因都還是來自於美國隊對立陶宛後場壓迫的成功,而身為壓迫核心的Kobe,所以成為我這場比賽認為最重要的MVP人選。他有效牽制了Jasikevicius,進而就等於破壞了整個立陶宛的攻輸順暢。

回說立陶宛,據說本屆的傷兵相當多,幾位打NBA的名將,如騎士隊大Z也都沒能加入,並沒辦法組成最佳陣容。不過就算加入Jasikevicius退化的因素,我都實在不認為立陶宛僅止於此。3分雨的攻勢當然還是讓美國隊捏了一把冷汗,不過如果後場能至少保護減少受迫失誤,應該還可以好上許多。其實上一場土耳其隊也是一樣,同樣後場太弱、太容易失誤被防守反擊,輕鬆就失掉自己半場努力掙來的分數;而且更詭異的是,就這麼簡單被美國隊的節奏牽著走,照理說明知道美國隊最可怕的就是把節奏打起來的快攻快守快速反擊,土、立兩隊都沒有想要把節奏掌控到自己這裡,甚至照著對方喜歡的節奏打;尤其是Jasikevicius還打過NBA,居然可能是犯這樣錯誤最多的後衛,個人實在有點納悶。(反過來說,只要後場夠有力,能夠挺住美國隊的後場侵略防守,那麼就滿足了有機會打贏美國隊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西班牙的Calderon與Navarro、阿根廷的Manu可能會親自控球、希臘有當年戲耍美國後場的Papaloukas還有也打過NBA的V-Span,這幾個後場相對堅強的隊伍,會是最有希望打敗美國的幾隊,只可惜熱身賽這幾隊一個都打不到呀!)

當然,我相信多少也跟立陶宛有所保留有關。美國隊恐怕是熱身賽最認真打的球隊,因為他們不只不能輸,還背負著要贏的漂亮、勝分夠多的重擔。相反地其他隊熱身賽輸給美國隊也不會感到丟臉,反而更該注意的不要讓主力有人受傷。光以去年歐錦賽,立陶宛也是數次快跟對手打到要幹群架,對照今天的碰撞與小動作程度,也可知道立陶宛的確有所保留。那麼問題只有一個:Jasikevicius究竟是真的退化太多,還是也是在藏龍?這一點會是奧運如果立陶宛有機會再遇到美國時,究竟能拉鋸到什麼程度?甚至是否有勝算,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關鍵。

爵士雙煞筆記:

Deron今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K教練在第二節立陶宛3分彈如雨下之際,讓身高比較高的Deron取代CP3上場,是一個會爵士球迷高興於他防守受肯定之處。第四節的亮眼發揮,更是值得大書特書、鹽湖城放鞭炮的美事。這幾場下來,看的出擁有可怕Crossover恍動幅度、急停變向、以及假動作,並且由於在爵士隊的訓練,更擅於找隊友掩護的Deron,在球隊如果進入半場情況時,可以說是3 PG中最能突破對手防守,不管盯人、或者區防的選擇,甚至放在全隊裡論切入的效率,他都足堪稱為佼佼者,屢屢能夠真的把防守陣容整個帶亂恍開。

在這支美國隊裡,因此讓他的打法,反而不像視他如子的Kidd,更像飄髮哥Nash。差別只在於Nash上籃靠的多是拋投跟時間差,Deron的時間差在運球時急停變向造成,切入則是倚靠強壯身軀硬上,但相同的是從底線或45度角切入後禁區逛大街後的切傳作風,尤其是從強邊切入後,大角度轉移找弱邊45度角或底線的3分空檔,雖然樸實,但效率跟執行次數都是3 PG中最高,甚至已經可以說是他的習慣傳法。

這場比賽的第四節,透過他不斷的換手運球,再換手運球,讓前半段造成美國隊些許麻煩的區域防守,就這樣被破的乾乾淨淨,怎麼切立陶宛的後場都擋不住。切順了助攻自然增加,到第四節末即便與CP3同時上場,都還分享到不少第一替補控球的權利,也讓他整場能在擔任較多SG,並且上場時間較少的情況下,助攻次數還能與CP3(7次)並駕齊驅。

其實在國際賽,他與一時瑜亮CP3之間的差異與彼此長處,都慢慢顯現了出來。簡單說CP3善於往上丟,Deron優於地上傳;CP3的全場視野,或者真如一般人認為的傳球靈感,我想Deron是真的稍遜一籌,第一時間CP3全場往前丟的空中穿越球,或者是半場抓到一瞬機會的華麗Alley-Oop,Deron真的要自嘆不如(同樣也不如Kidd),要說是跟隊友屬性不同有關嗎XD(Kidd前有K-Mart、後有Carter,CP3有Chandler,Deron只有彈性不怎麼樣的Okur跟Boozer…)總之,Deron在全場情況下,往往是打的比較保守,比較常見的是對手一擺陣要堵Early Offense時,Deron會選擇慢下來重新組織一波進攻;但CP3就是會看見向前跑的隊友隨手空中一丟,然後進入Highlight,也因此或許當美國隊要持續打防守反擊,而CP3防守端挺得住時,是的確該讓全場進攻效率較佳的CP3優先控球。

可是Deron有的是從大學到爵士,更扎實的戰術素養,以及他可怕的運球恍動所能製造的空間;對於檔拆掩護的理解,我想也是合理的稍高。對於地板傳球(這場有一球在僅有的縫隙中找到LBJ的助攻,真是讓我目瞪口呆,驚訝到底怎麼傳出來的!)或者是突破後分球找到『合理』的空檔,在國際賽裡看來是他佔優之處。當然,劣勢就是在他中規中矩傳出的空檔,還要看隊友捧不捧場,而且就算進了也沒那麼好看;相反地CP3不斷往空中丟的球,隊友接應命中率幾乎是百分百,也比較有娛樂性,讓人嘆為觀止他怎麼可以掌握到那麼一瞬間的時間點!

會如此努力推薦我們家小胖的好,其實也不外乎是因為CP3由於球風,一直以來得到的掌聲與肯定是多上很多。倒也不是認為Deron真的就比CP3好,只是我個人的確是認為這兩人現在還是不相上下,尤其在國際賽,各有強項,到底要如何分出個高下呢?但Deron的好往往是較不起眼平凡之處,你可以說是因為他的確糗爺所說的靈性天份真的沒人家高,所以更要有人介紹這憨厚胖子的優點所在。

但無論如何,美國隊有此2控衛做接班人都是福氣。在不同情況下的應對,2人各自都有一片天,讓球隊可以因時制變;而另一人在此時擔任輔助角色也都能確實讓威力加乘,至少至今看來2人組成的矮後場防守端還不致於成為拖累,更明顯的提升球的流動順暢度,聯手也往往成為一舉拉開分數、破解區域防守的契機;看完前3場熱身賽,相信在挺的住防守下,雙PG同時上陣應該能穩穩的成為美國隊其中一套常用的調度。

看著Deron打國際賽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麼花俏的不斷變向,令人對他的腳力嘆為觀止;包括同樣令人驚豔,樸實卻效率奇高的切入後大角度轉換找到弱邊大空檔3分線上隊友,防守的部分亦然,這些可都是在爵士隊內看他打一整年,恐怕都看不到的打法。看來Jerry Sloan的嚴謹,還真的壓制了不少Deron的表現慾望,甚至讓我開始懷疑,也許找個中上的高PG(防守時去守SG),讓Deron轉打雙能衛,徹底發揮得分能力才是用他最好的方式。

只是希望,或許有些太花俏的東西帶不回爵士隊,但像是防守、還有怎麼你打國際賽切入就知道怎麼樣不會被蓋,在爵士時卻只會熱血一條龍,勇奪全聯盟先發PG火鍋王,哪時候變這麼聰明的?這東西也要記得帶回爵士隊呀!(我知道你始終都還是以罰球命中率,在向爵士輸誠,也向全球爵士迷打招呼就是了…Orz)

至於Boozer,或許今天K教練就是打算靠防守反擊打快突破僵局,所以Boozer沒多少上場時間。不過第四節上來跟爆走的Deron搭配、走位掩護還是屢屢有奏效的,籃板鞏固也OK。

反正現在看來,能上場就盡力表現到最好。其他時間,雖然不得已得只能顧『佳得樂』,也只能多請你沉住氣了!(雙煞篇幅不會隨場次越差越大吧!?希望Boozer最終不會淪為Boozeroro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mo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